2022-09-19 17:43:224034
在企业开展管理改善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,企业很用心,也很努力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没制度的定制度,没流程的建流程,能力不足的抓培训,建企业大学,人才梯队不好的忙着人才盘点与干部培养体系,效益不行的抓绩效,重考核,引入OKR……忙的企业不亦乐乎,但是最终效果,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,甚至有时候南辕北辙,老问题非但没有解决,新问题又无中生有。
虽然一家企业开展管理改善工作的成败因素很多,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要透过显现看到本质,这也是许多企业开展管理改善与管理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,这是一种典型且易犯的认知错误。所谓“现象”,就是一种存在的事实,所谓“本质”就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与动因。
“没有流程”这件事看似对于这家企业来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,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所谓的“问题”,它实则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,或者称其为“现象”。只有当“现象”与你的目标相结合后,才有可能被定义成“问题”。
在我们的具体认知实践中,“现象”和“问题”往往是会很容易被混淆的。所以请记住:企业没有标准的流程,它首先只是“现象”;员工离职率高,它首先只是“现象”;企业业绩下滑,它首先只是“现象”。千万不要快速而盲目的把这些“现象”定义为“问题”而不经过理性分析就着手开始解决。
康德曾经提出,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,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。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、整理、总结、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。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、所理解。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,那么,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。作为一位哲学家,康德是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角度去诠释“现象”的,而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,我们来看一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“现象”的一些特征。
首先,“现象”是要和组织的目标相结合去加以分析的。当我们明确了管理改善、组织变革的目标时,就不太会被纷繁复杂的管理“现象”所误导和迷惑。目标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“原点”,在企业中,目标原点包括了我们的战略,我们的计划,我们的客户、我们的价值观等。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思维定力。
其次,“现象”是有主观性的。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,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会对同样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解读,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并立。正如柏拉图在诠释“洞穴理论”时所讲的:“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一个影子”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对于这一点,企业管理者要有十分清醒的认知。
除此之外,“现象”也包括我们过往的经验沉淀,尤其是成功的经验,往往在当下不确定的时代,有更强的戕害作用。人们总是对成功的原因做简单化处理,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感性认知状态。除了企业自身的成功经验需要谨慎对待以外,别人的尤其是同业的成功经验,也不能盲目的学习和跟从,因为人们总是愿意把最光鲜的一面展示给别人,而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极有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。
2025-02-24 16:09:531013
2025-02-20 16:14:481068
2025-02-18 14:55:141098
2025-02-14 09:37:481138
2025-02-12 14:55:441151
2025-02-10 15:19:261167